《方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成果领先、技术先进、模式成熟、支撑发展”典型模式的“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外受电比例达到1/3以上,外受电中绿电占比达到1/3,本地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25%,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8%,新能源利用率达到100%。
为实现以上目标,《方案》提出六个专项目标:能源供应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配置智慧化、能源利用高效化、能源服务便捷化、能源行动社会化。
同时,《方案》给出了具体安排,例如:引导发电企业向武清、北辰、东丽、西青等新能源装机规模较小、消纳能力较高地区布局,促进新能源在全市均衡发展;推动农业种植、水产畜牧、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物流交通等领域用能升级;积极推广应用智能家电、“全电厨房”,提升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因地制宜发展电采暖;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持续提升建筑能效,修订及颁布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技术标准等规范,提高绿色建筑技术水平。推广“零能耗智慧建筑”应用。依托电制热(冷)技术推进公共建筑供热(冷)清洁化,重点在医院、酒店、商场、写字楼、商业综合体等大型公共建筑,推广热泵、电锅炉、电蓄冷技术,高效满足建筑用热(冷)需求。因地制宜实施高校、酒店、写字楼等公建节能改造。推动构建全市建筑能耗监测和节能运行监管体系,推进公共建筑能效提升等。
《方案》最后提到,重点围绕本实施方案中总体目标和六个分项目标,研究制定“十四五”任务清单,明确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加快“双碳”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产出一批重量级创新成果,争取一批国家标准。在滨海、宝坻等地打造一批低碳园区、特色乡村,推广“零碳技术”、推行“零碳管理”、倡导“零碳生活”。积极推动将各级电网投资纳入天津市输配电价核价有效资产,健全能源电力价格合理形成和成本疏导机制,出台适用于调节电源的燃气电价机制。
原文如下:
天津电力“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推动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国家电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在津率先落地,打造电力“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推动实施“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以能源消费升级为牵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安全和发展,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打造能源革命先锋城市,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能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以全面创新为先行示范区建设赋能,聚焦“双碳”目标重构创新体系、优化创新资源,一体推进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开拓新业务、新业态领域创新合作,更好地推动天津市转型发展。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先行示范区建设全过程,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
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处理短期与长期、发展与安全、低碳与高效、能源与经济等方方面面的关系,更加注重新能源高比例接入与供电高可靠保障的协调,更加注重全局“双碳”与局部“双碳”的协调,更加注重短期“碳达峰”与长期“碳中和”的协调,更加注重“碳减排”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探索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全局最优解,全力服务绿色出行、绿色生活、绿色办公、绿色生产。
坚持绿色发展,坚持供给和消费两侧双向发力,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持续推进碳减排。供给侧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打造绿色能源配置平台,推动电力系统由碳排放系统向碳循环利用系统转变;消费侧深化电能替代,推动电气化率等关键指标迈入全国前列。
坚持开放发展,推动成立产业联盟、搭建共享平台,凝聚服务“双碳”合力,能源结构持续优化,电能替代等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定位相匹配的绿色低碳技术支撑体系。坚持实用实效,模式可复制、成本可推广、技术可实行,通过技术、模式创新等手段提高能源供给和利用效率,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输出一批典型经验模式。
坚持共享发展,聚焦群众对绿色低碳美好生活的向往,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政府与市场、保供与节能、成本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让“双碳”成果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形成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市场调节、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落实天津市和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工作部署,持续加强政企合作,推动电力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电网枢纽平台作用,打造新能源优化配置平台、实现能源供给清洁化,大力实施电能替代、实现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演变、实现能源配置智慧化,提高终端用能效率、实现新能源利用高效化,提供一站式能源解决方案、实现能源服务便捷化,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实现能源行动社会化,推动电力行业碳排放先行达峰。在供给侧,打造若干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在电网侧,构建满足本地新能源接网、消纳及“绿电入津”能源供给枢纽平台;在消费侧,聚焦工业、交通、建筑领域,推动绿色低碳能源消费方式;在产业侧,形成新能源及储能装备全链条产业链,打造规模化产业基地。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成果领先、技术先进、模式成熟、支撑发展”典型模式的“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外受电比例达到1/3以上,外受电中绿电占比达到1/3,本地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25%,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8%,新能源利用率达到100%。
2.专项目标
能源供应清洁化。全力争取国家支持,力争建成京津冀特高压环网结构,形成“三通道、两落点”受电格局,构建新能源接网、消纳及“绿电入津”能源供给枢纽平台。建设宁河、大港新能源接网专用通道,扩大新能源消纳范围,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打造滨海3000兆瓦级“盐光互补”新能源基地及宁河、大港1000兆瓦级新能源基地;按照国家要求,配置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支撑新能源大规模接网和消纳。
能源消费电气化。聚焦工业领域,加大电能替代力度,推动化工或钢铁等天津市主体行业能效提升、碳排放强度下降;聚焦交通领域,推动实施出租汽车、公务用车、景区泊客车辆电动化更新换代,推动公共交通全电气化;聚焦建筑领域,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广“零能耗智慧建筑”应用,推进公共建筑能效提升。
能源配置智慧化。广泛应用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及控制技术,促进能源信息深度融合和数字化转型,加快传统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提高电网对各类能源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成优化能力,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利用与新能源优先开发。
能源利用高效化。打造天津港、荣程钢铁、天钢等绿色低碳循环示范项目,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推动构建有效竞争、利于新能源发展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转变传统用能方式,降低能耗强度,提高终端用能效率,助力实现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双控”目标。
能源服务便捷化。以终端用户为中心,创新服务模式,围绕终端用户安全可靠、便捷绿色的多元化能源生产、消费需求,推广一站式能源解决方案,促进全社会用能成本下降,打造有利于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互惠共赢生态圈。积极开展公共机构能源费用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能源行动社会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自觉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倡导绿色出行,培育绿色、健康、安全消费习惯。在宁河东棘坨村、大港太平村等新能源消费占比较高的地区打造一批“全绿能供给示范村”。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环保产品,提高用能水平和效率。
3.先行示范目标
围绕“市、区、园、村”四域,统筹宏观-中观-微观任务布局,着力构建整体协同、各有侧重的“双碳”综合解决方案,形成率先实现“双碳”目标、助力能源低碳转型的“天津范式”。
“市域”(即全市)建成能源配置和市场机制先行示范区。依托能源互联网建设,形成“三通道、两落点”特高压受电格局和500千伏扩大型双环网,能源配置能力大幅提升;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打造北方绿色金融高地;持续完善天津碳交易市场。
“区域”(即滨海新区)建成“零碳”系统运营和业态培育先行示范区。拓展升级智慧能源小镇创新成果,依托滨海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新能源发电、多元化储能、新型负荷大规模友好接入;围绕智慧能源服务、“碳中和”港口、高可靠能源保障、多产业综合用能等,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能源互联网绿色经济新业态。
“园域”(即产业园区)建成能效升级和“绿色”制造先行示范区。依托宝坻九园园区等试点项目建设,开发基于企业碳排放水平的“能源碳效码”;鼓励面向“双碳”的先进技术研发与应用,打造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主阵地;推动建立“双碳”产业联盟,加强新能源接网等技术领域科技项目储备与示范。
“村域”(即乡镇农村)建成倡导“零碳”生活和低碳循环发展先行示范区。将其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宝坻区小辛码头等村域推广零能耗智慧农院、全电驱动智慧公建,创新个人碳账户管理模式,倡导“零碳”生活;推广节水灌溉、电动耕地等先进技术,助力构建“农废-生物质能源-生态农业”低碳循环生产方式。
二、重点任务
(一)打造新能源优化配置平台,实现能源供给清洁化
1.持续提升电网优化配置能源资源能力。积极向国家争取,推进新建天津北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及天津南扩建工程,构建天津市“三通道、两落点”特高压受电格局,形成京津冀特高压交流环网,拓宽天津市新能源电力供给的范围。
2.持续扩大区外清洁来电规模。推动与内蒙古、山西、新疆等新能源富集省份形成新能源购电协议,拓展天津利用域外新能源的范围和规模,提高外来电中新能源发电占比。
3.持续推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十四五”末,500千伏形成扩大型双环网结构,220千伏形成七个供电分区,统筹高中压配电网协调发展,增强各级电网相互支撑能力,不断优化网架结构,消除电网薄弱环节,提升电网本质安全水平。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电网设施建设,持续推动天津地区城乡电网一体化发展。
4.全力保障新能源接网及消纳。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推动本地新能源开发利用,提高新能源接纳能力,支撑新能源就地就近接网消纳。在大港、汉沽、宁河地区,以及港口、盐池等区域实施新能源集中开发,推广打捆升压接网模式,建设宁河、大港新能源接网专用通道,扩大新能源消纳范围,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5.引导新能源合理布局。引导发电企业向武清、北辰、东丽、西青等新能源装机规模较小、消纳能力较高地区布局,促进新能源在全市均衡发展。引导化工、冶炼等高耗能企业向滨海、宁河等新能源集中开发区域布局,助力新能源就地消纳。构建“源网荷储”柔性互动协同消纳平台,聚合电动汽车、电采暖、可控负荷等灵活性资源参与电网调节和优化调用,促进“源网荷储”协调发展。
6.实施“新能源+储能”发展模式。积极推动新建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按照一定比例配置储能装置,实现新能源发电功率波动平抑。开展新能源和蓄热、蓄冷、制氢相结合的工程示范,推动新能源生产、转化、储存、运输多环节融合,实现多途径利用。通过“新能源+储能”发展模式,提高本地新能源消纳能力。
7.推动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建设。按照国家部署要求,在保证电力热力安全稳定的前提下,优化调整盘山电厂、北疆电厂、军粮城电厂部分机组为应急调峰电源,积极推动大港电厂现役机组退而不拆作为应急备用电源,合理规划新建应急调峰电源,提高电力系统应急备用和调峰能力,为大规模新能源消纳和电力安全保障奠定坚实基础。谋划抽蓄机组规划建设。推动深化蓟州抽水蓄能项目前期论证工作,超前开展抽水蓄能项目接入系统方案研究,为抽水蓄能项目建设接网做好充足准备。
8.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推动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实现存量煤电机组应改尽改,提升燃煤机组调峰能力。探索燃气热电联产企业实施供电供热适度分离的技术经济可行性,推动出台充分发挥燃气机组调节能力的电量电价及辅助服务政策。开展电动汽车、可控负荷等可调节负荷参与电力调度控制研究与应用,提升需求侧资源参与电网调节能力。
9.推动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发展。做好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接网服务,持续简化、优化分布式电源接网工作流程,为发电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流程免费服务。积极推动发展“光伏+储能”,提高分布式电源利用效率。加强配电网互联互通和智能控制,满足分布式电源接网和多元负荷用电需要。做好接网型微电网接入服务,发挥微电网就地消纳分布式电源、集成优化供需资源作用。
(二)大力实施电能替代,提升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
10.拓展电能替代广度深度。聚焦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活、交通运输、商业餐饮、文化教育等重点用能领域,大力推广电气化技术,打造一批低碳建筑、低碳工厂、低碳校园。针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热水、蒸汽需求,大力推广电锅炉、热泵、蓄热技术。面向汽车、管件等金属加工行业以及玻璃、陶瓷等建材行业,大力推广电窑炉技术。推动工业领域电能替代,因地制宜推进钢铁、冶金、化工等高耗能企业工业燃煤锅炉、窑炉电代煤,引导企业加快设备改造、提升能效。
11.全力推进乡村电气化。加强现代设施农业用电服务,支持现代设施农业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和特色村镇建设。为乡村企业精准提供电能替代、需求响应等服务,为广大农村用户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用能需求提供解决方案。推广“全电景区”等示范应用,促进农村地区能源消费变革,推动农业种植、水产畜牧、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物流交通等领域用能升级,“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全电驱动示范村。
12.推进居民生活电气化。积极推广应用智能家电、“全电厨房”,提升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因地制宜发展电采暖,充分利用电网低谷电容量,在园区、公建推广电蓄热供电技术;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和5G技术应用,推广普及智能家居技术,提高家庭电气化水平。
13.推动建筑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持续提升建筑能效,修订及颁布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技术标准等规范,提高绿色建筑技术水平。推广“零能耗智慧建筑”应用。依托电制热(冷)技术推进公共建筑供热(冷)清洁化,重点在医院、酒店、商场、写字楼、商业综合体等大型公共建筑,推广热泵、电锅炉、电蓄冷技术,高效满足建筑用热(冷)需求。因地制宜实施高校、酒店、写字楼等公建节能改造。推动构建全市建筑能耗监测和节能运行监管体系,推进公共建筑能效提升。
14.打造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推动电动汽车、船舶靠港、公路和铁路实施电能替代,加快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天津市充电设施布局规划落地,建成津门湖、武清高铁站等国际领先充换电综合示范站,加快全市充电桩建设。推动实施出租汽车电动化更新换代。提升港口全景能源清洁化水平,打造天津港绿色智慧港口。继续推动机场运行车辆设备实施“油改电”,着力提升APU替代设施使用率。持续做好京唐城际、京滨城际等轨道交通供电服务保障。
(三)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演变,实现能源配置智慧化
15.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深度融合先进能源技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以电为中心、电网为平台,构建多能互补、绿色低碳、运行高效、经济灵活的能源互联网,满足多样化的用电用能需求,实现区域能源供应和能源消费转型。到2022年,基本建成滨海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区。到2025年,天津电网初步建成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
16.推广电网智慧物联应用。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实现电力生产、传输、消费各环节“在线互动”,提升电力系统的整体能效。注重加强电网与新能源设备的信息交互,提升大规模新能源接网消纳水平。提升电网设备的可观可控能力。
17.发展智慧能源系统。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公屋展示中心零能耗建筑,扩大示范效应,鼓励工厂、园区、房地产地块引入“零碳小屋”理念,采用智慧能源,打造绿色工程、绿色园区、绿色社区。依托公共配电网、热力网、燃气配网等设施,集成空气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多种新能源,推动构建多能互补、多需联供、灵活可靠、供需一体的“能源局域网”。
18.促进储能产业发展。加快大容量、长寿命、长时间、低成本的先进储能技术研究,加强储能基础材料研发,推动相变蓄热等多元化储能技术应用,提高储能技术产业化发展水平。
(四)提高终端用能效率,实现清洁能源利用高效化
19.坚持和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健全双控管理措施,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控制能耗强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制定电力需求侧响应政策措施,引导全社会全过程绿色低碳生产生活行为。完善新能源消纳保障机制,所有用户公平承担消纳责任。
20.持续出台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研究,落实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税收优惠、价格、土地、金融等政策,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充分发挥好用能权市场与碳排放权市场、新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等机制的综合调控作用。推动完善适应低碳发展的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挖掘各类资源调节潜力。
21.推动碳市场和电力市场协同发展。基于电力市场化改革成果,加快碳市场建设,全面实行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推动加快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引导用户科学用能,鼓励引导供需互动、节约高效的能源消费方式。充分考虑碳市场对于电力市场的影响,将电能价格与碳排放成本有机结合,发挥两个市场相互促进、协同互补作用,提高新能源的市场竞争力,更好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22.深化综合能源服务深度范围。依托能源互联网打破能源“竖井”,推动电、热、冷、气多能协同和梯级利用,以工业园区、大型公共建筑等为重点,鼓励拓展用能诊断、能效提升、多能供应等综合能源服务,为企业、园区提供“一站式”用能解决方案,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区,提升全社会终端用能效率。建成中国电信大数据中心热回收“双碳”示范工程。
23.开展 “低碳”电力关键技术攻关。以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为目标,开展新型电力系统机理特征、运行规律的基础理论研究。加快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控制、柔性输电、终端能效提升等技术研究应用,重点推进高比例新能源接网消纳技术、规模化储能配置及集群控制技术等研究。加快微电网、电力物联网和交直流混联配电网等关键技术研发,推动天津电网绿色低碳发展技术实现突破。
24.全面实施电网节能减排。优化电网结构,推广节能导线和变压器,强化节能调度,依托“一体化电量与线损管理”系统深化应用,加强电网线损治理,持续降低输电损耗。强化电网建设环保、水保全过程管理,实现全过程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境保护。加强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循环再利用和电网废弃物环境无害化处置,保护生态环境。
(五)提供一站式能源解决方案,实现能源服务便捷化
25.完善现代电力服务体系。持续优化电力营商环境,全面推行“三零三到户”“阳光业扩”等服务,提升供电服务效率。开展“三新三服、30项举措”,全力推动天津“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加强区域网格化管理,提升网格综合服务能力。完善“供电+能效服务”体系,实施前端融合、专业支撑的能效公共服务。
26.深化电力市场改革。深化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建立促进新能源消纳的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机制。健全辅助服务市场交易机制,引导火电机组主动参与系统调节,探索电动汽车、可控负荷等需求侧资源深度参与辅助服务的运行机制,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配置电力系统调节资源。推动完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市场建设,逐步形成成熟的碳排放权、新能源配额交易市场。
27.深化新能源发展服务。加强新能源规划与电网规划的紧密衔接,超前开展网架优化工程和配套送出工程建设,实现源网协调发展。加快“新能源云”向“能源云”迭代升级,为新能源接网提供全过程线上服务,提升新能源接入的精益化管理水平。
28.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引导金融机构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围绕清洁能源、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绿色建筑及绿色消费等重点领域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投融资业务和服务模式。加大信贷资源倾斜力度,支持开展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创新性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支持发展绿色保险。
(六)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实现能源行动社会化
29.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氛围。树立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理念,反对奢侈浪费生活习惯。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培育绿色、健康、安全消费习惯,鼓励绿色出行、绿色居住,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环保产品,提高用能水平和效率。
30.深化国际合作与宣传引导。依托世界智能大会、夏季“达沃斯”论坛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倡导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全球话语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立天津市“碳达峰、碳中和”产业联盟,推进资源整合优化和产业链完善提升。加强信息公开和对外宣传,积极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研讨交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汇聚起推动能源转型的强大合力。
三、保障机制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期战略,需要全社会各行业共同努力。要按照全国一盘棋,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政府与市场、保供与节能、成本与价格,统筹谋划、质效兼取,打造电力“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
(一)建立工作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各部门、各区政府及相关单位集中骨干力量,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层层压实责任,推动各项工作做深做实。
(二)细化任务清单
重点围绕本实施方案中总体目标和六个分项目标,研究制定“十四五”任务清单,明确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加快“双碳”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产出一批重量级创新成果,争取一批国家标准。在滨海、宝坻等地打造一批低碳园区、特色乡村,推广“零碳技术”、推行“零碳管理”、倡导“零碳生活”。
(三)研究出台配套政策
积极推动将各级电网投资纳入天津市输配电价核价有效资产,健全能源电力价格合理形成和成本疏导机制,出台适用于调节电源的燃气电价机制。健全辅助服务市场交易机制,引导火电机组主动参与系统调节。研究出台蓄能电价形成和容量电费分摊机制,建立储能电站投资回报机制。通过价格机制,调动用户节能降耗和参与需求侧响应的积极性。
(四)做好舆论宣传引导
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作用,广泛宣传“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意义,以及市委市政府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具体举措,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知识普及,倡导绿色能源消费理念,提高社会各界和民众对节能减排迫切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