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媒体公开报道了河海大学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近期一项调研。研究显示,长江抗生素平均浓度为156ng/L(纳克/升),高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长江下游抗生素排放量居全国前三位,年排放强度大约为60.0千克/平方公里。
而且据相关调查显示,长三角约40%孕妇尿液中检出抗生素,近80%儿童尿液中检出兽用抗生素,部分检出抗生素已在临床中禁用,有可能严重损害人体免疫力。
抗生素为何进入流域?
调查显示,水中抗生素主要来自医院和药厂废水、水产和畜禽养殖废水以及垃圾填埋场。调查发现,在生猪、肉鸡、水产等养殖过程中,因养殖密度高,不少养殖户为降低感染发病率,习惯在投喂时往饲料添加各类抗生素。可以说,抗生素的问题跨制药工业、农业水产和禽畜养殖、环保等多个部门。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1000万人因细菌耐药性死亡,到2050年,细菌耐药性每年将导致全世界1万亿~3.4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目前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已十分严重,抗生素耐药性正在对全球健康构成威胁。多位权威专家呼吁,尽快把抗生素威胁纳入国家安全监控体系,从源头严控抗生素使用及排放,加强其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提升安全防控水平。
如何避免抗生素侵害?
回归报道本身,江河水体俨然已经成为抗生素和耐药基因库。相关专家和行业人士表示,为了避免抗生素对于我们的侵害,无非基于两个方面:
首先是从源头处理,像上述提及,国家应加强医院和药厂废水、水产和畜禽养殖废水以及垃圾填埋场的监管力度,管控好水土的质量,从问题、呼吁、政策与推动发力,尽可能减少抗生素的含量。
其次是从水源末端接触面处理,其实水质污染从工业革命开始,便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人们对于水质污染也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自来水厂便应运而生,利用一定生产设备,完成水质清洁过滤等诸多生产过程,使水质符合一般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要求。
源头加终端结合的多样化处理,可有效避免抗生素对于人体的戕害。当然,最为关键的还是在于人们对于抗生素的危害是否有清晰地认知。
但随着水质污染的进一步加强,目前的自来水水质已经很难达到饮用水标准,而随着饮用水健康问题的进一步加剧,人们对于净水的需求也在水涨船高。对于正居于发展初期的中国净水行业,众多净水企业是否能够抓住这样的健康饮水的契机,为全民健康饮水做些什么?
换而言之,我们无法从源头彻底根治水质安全,却可以在家安装一台净水器管控好自家水源的质量,达到生活健康饮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