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或者现实工作中,经常碰到的场景是:
消费者:xx采暖系统或者xx产品,甚至xx品牌节能不节能?
商家:xx采暖系统或者xx产品,xx产品特别节能!
现实是在买东西和卖东西,节能出于种种因素,已经成为销售和购买过程中,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可是既然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对我们的销售和购买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那么是不是我们应该更深入一点去看这个问题?问问题的和答问题,也就是消费者和商家两方面,都要深入一点去。很遗憾地看到,现在的大部分商家,还停留在口炮阶段,管他有用没有,先喊自己的产品或者系统节能再说。我们的买家,也就是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也没有进步,停留在盲从的阶段,谁家喊得凶,谁家敢吹,就买谁的,如果作为消费者,你没有自己的逻辑判断能力,那么活该你被收智商税,例如每天一度电5分钟加热一套房子的神奇电暖气、石墨烯地暖之类的。
是不是谈论节能,就要做个详细的定量分析和计算呢?很多商家也喜欢这么干,恨不得数据能干到小数点后十八位去,买家一看,牛啊,这数算得真仔细,跟真的一样,买!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去看下节能这个问题,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并不是定量分析和数据计算,而是定性分析和逻辑判断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连逻辑都没理清,就匆忙跳到具体数据和计算之中去了。
进入正题,第一个关于节能的话题,首先搞清楚的第一个问题是:和谁比?你如何定位采暖?xx产品节能30%, 这30%节能是相对于谁呢?其实你仔细看这么喊的厂家,稍微严谨点的,会有一行很小很小的字说明,是和谁比的,那行小字里面多数还不敢跟别的品牌比,多数是说和自己的前代产品比,怕有法律风险。所以谈论节能,我们首先要谈论相对谁节能,搞清楚比较的对象。
如果抬杠的话,世间最节能的事情就是不用能。这一点也是很多南方采暖用户的心态,虽然消费者认同商家关于节能的销售论据,但是采暖,绝大多数南方消费者都是第一次接触,在他的心理账户中,采暖是属于奢侈品的,而空调是必需品,所以这是知乎上有那么多“南方到底有没有必要装地暖?”这类问题的原因。因此,哪怕所购买的采暖系统从技术上再节能,但当真实使用的时候,仍然会觉得很贵,因为他是和没有采暖的零花费对比的,最终造成心理上的落差。所以作为谈节能的前提,商家和消费者双方都需要明确的第一个观念是:和谁比?同时需要商家和消费者必须明确的观点是:对于南方居民,采暖是一种必需品。这样我们才建立了谈节能的基础,否则节能谈得越多,越容易造成心理的落差和客户体验的下降。如果仍然把采暖定义为奢侈品,谈节能是没有意义的,就跟你买个奢侈品牌的包,结果你拆开来,算人家原材料成本一样是没有意义的。
关于节能的问题是:在什么样的外部边界条件下比节能?节能这件比较,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外部边界条件才是可以比较的。后面三个问题实际上都归属于节能这个事情的外部边界条件。
第二个问题:暖通空调系统节能与否,最重要的边界条件是建筑本身。你做的系统很节能,但很有可能是因为客户家的外墙、外窗保温好,而不是系统的原因。对于一个四面漏风的房子,好的系统和坏的系统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因此谈采暖、空调系统节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建筑本体这个最重要的外部边界条件,商家、消费者双方都应该有清醒的认知。
第三个关于节能的问题是:在什么样的舒适标准的基础上谈节能?定好了舒适的条件, 其实也是节能的一个从客户侧产生的边界条件。每天开到16度,人在家才开。和全天开到20度,舒适标准不一样,前者虽然节能,但没有意义。同样任何形式的地暖一定没有空调开开热风更节能,但空调开热风的舒适程度与地暖是不同的,因此抛开这个基础谈节能是没有意义的。
第四个关于节能的问题,我们要搞清的是我们到底谈的是节能,还是节费。实际上我们在大多数时候谈到的节能,实际上谈的是节费,费用的问题。尤其是不同类型的系统,例如热泵两联供采暖和燃气锅炉采暖,一个是电力,一个是燃气,如果比较费用,就不可避免地牵扯到电力和燃气本身的价格。因此抛开价格的问题谈费用,也是没有意义的。例如在有些特定的价格条件下,热泵两联供的使用费用是高于燃气的,并非系统本身不节能,而特殊的价格体制导致它在使用费用上高。
第五个问题是:消费者有没有做好准备为节能而付出代价呢?背后实际上隐含着的问题是在整个系统的寿命周期里,初投资+使用费用+维护费用的全寿命成本是否最优。例如,我这些年劝退了不少别墅客户做太阳能热水,理由是虽然太阳能热水能够节一点能,但是能满足别墅较高热水需求的优质太阳能热水投资不菲,后期还要投入较多的维护费用和成本,而热水的花费其实很小,节约的能源是有可能无法回收投入成本的,全寿命的综合成本不一定是最优。客户投入了很多,最后发现每个月省不了多少钱。与其做套很牛的太阳能热水系统,还不如把钱投在给热水管道加加保温,热水循环控制泵做点控制上面,费效比更高。
以上就是在知乎上看到那么多关于节能的问题和回答后的一些个人观点:只有我们消费者和商家双方面都能在一个同样的频率和逻辑上,对节能这个问题才有探讨的基础,商家要清晰地传递节能的对比对象、边界条件, 消费者要认识到节能是相对的,同时具有非常清楚的外部条件。否则节能谈得越多,商家就越容易进入纯粹营销主导的销售模式,而忽略了对客户消费心理和需求的洞察,无法为客户创造可感知的价值;而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以后也就越容易产生心理落差,从而产生主观上较差的消费体验。